一、“一網通辦”的發展歷程
“一網通辦”意為進一張網辦全部事,關鍵在“通”,落腳在“辦”。
2018年4月12日,繼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江蘇提出“不見面審批”等服務承諾后,上海也發布了《全面推行“一網通辦”加快建設智慧政府工作方案》,方案圍繞全面建成“一網通辦”總門戶、建立高效協同辦理機制、推進政務數據互聯互通、強化管理資源支撐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
同年,包括上海松江在內的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陸續將“一網通辦”全面投入運行,北京市、安徽省和江西省等省市也相繼出臺了“一網通辦”實施方案。
2018年7月3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27號),旨在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整體聯動及規范管理,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確立,推動著政務服務從政府供給導向,向群眾需求導向轉變,從“線下跑”向“網上辦”、“分頭辦”向“協同辦”轉變,從而不斷提升建設集約化、管理規范化、服務便利化水平。
隨后,“一網通辦”開始在全國普及,并得到國際組織的認可。相繼啟動的省市有四川省、貴州省、海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湖南省等。2020年7月10日,上海電子政務水平位列全球前十,“一網通辦”入選聯合國經典案例。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更多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做到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理。2021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的意見》(國辦發〔2021〕6號)提出,要充分發揮數據共享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企業和人民群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2年3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印發《依托“一網通辦”加快推進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務“免申即享”工作方案》(簡稱《方案》)的通知”,給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實現方式、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要求到2023年底,“一網通辦”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條件成熟的政策和服務基本實現“免申即享”。
《方案》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免申即享”作為深化“一網通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提升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服務水平,推動政府部門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企業和群眾從“人找政策”到“免申即享”轉變,實現政策紅利直達直享、精準服務無處不享。
二、“一網統管”的發展歷程
“一網統管”的理念,源于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做出的強調,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于是,上海市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啟了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實現了“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的目標。下面就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發展歷程介紹如下: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樓宇、公共空間、地下管網等“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2020年4月16日,《上海市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在靜安區完成試點)審議通過,將由上海成立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負責。上海一網統管的落實有了具體實施計劃和組織創新保障。
2021年4月19日,廣東日報報道,廣東將在全國率先探索省域治理“一網統管”,建立全省縱橫聯動、五級協同的“一網統管”工作體系,實現“一網感知態勢,一網統觀全省,一網統籌決策,一網指揮調度,一網協同共治”,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全國數字化治理示范省。這說明,廣東省在省域政府管理數字化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021年9月24日,“全聯接大會2021”期間,華為發布城市智能體一網統管、輔助運營及零信任安全三大明星解決方案,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華為城市智能體參考架構。一網統管解決方案涉及到政府行政體制的變革,和業務流程的重塑;以技術創新幫助政府更加標準化、精細化、高效化地解決問題、形成事實依據,更加高效地處置“一件事”。說明一網統管已做到產品化,并由政企聯合強勢推動。
2021年12月1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快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的通知》(建辦督〔2021〕54號),決定在開展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和聯網工作的基礎上,全面加快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簡稱“城市運管服平臺”),推動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
相關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國家對治理體系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數字技術將廣泛應用于國家及各級政府的治理體系中,政府的服務及城市治理模式將迎來新變革,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成為必然?!耙痪W統管”不是政府工作形式的轉變——由各部門的條塊管理變成統一管理,而是體制和制度的“陽光化”變革,是政府管理和企業生產效率的升級創新,是社會實現公平、公正與和諧發展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一網統管”理念的提出和落地,是對政府體制改革大政方針的積極響應和務實行動,上海和廣州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分別從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區和省域開展試點,成功的試點和企業的加盟助力,很快獲得了其他省市的認可并緊隨其后?!耙痪W統管”時代到了,這是國家政策推動的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三、“一網通辦”與“一網統管”的關系
“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兩個概念的共同之處是二者都以“網絡”為基礎,以“通、統”為關鍵手段,主要區別在于建設的目標和服務的用戶上。以下從不同的角度做進一步的對比分析:
就字面意義而言,“一網通辦”與“一網統管”二者相同點是“一網”,不同點是“通辦”和“統管”?!耙痪W”是基礎,“通、統”是關鍵,“辦、管”是目標。
就其內涵而言,二者是“城市大腦”的兩個重要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通各職能部門的“信息孤島”和“資源堡壘”,實現數據和資源共享,簡化流程手續,做到快速整合分散的力量和資源,提高辦事效率。
就政府需求而言,前者是政府為了解決公眾(市民和法人)辦事難的痛點,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公眾的便捷度與體驗度;后者是政府為了解決處理事效率低的痛點,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眾的滿意度與體驗度。
就數據性質而言,前者利用的主要是靜態數據,數據收集、存儲、處理和應用工作容易開展,數據的開放性和脫敏數據的價值有限;后者主要是動態運行數據,處理數據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大,可挖掘的數據價值空間大。
就執行主體而言,前者主要是為了政府辦事人員在方便公眾的同時,能夠從機械重復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專心做好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服務;后者則主要是為了政府管理人員能夠通過預警系統提前面對需要處理的事務,避免被動、拖延和應付,減少事故率和損失。
就應用場景而言,前者的場景被大幅度簡化,包括辦事空間、流程、行動路徑和時間花費等;后者的場景被大幅度減少,有了智能預警和排險功能,需要處置的事減少了,處置問題無需事事都親臨現場,場景條件被大大簡化。
就功能而言,前者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政務流程,提高市民與法人辦事的便捷度和簡潔度,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機制,營造好營商環境,滿足市民和法人對政務服務的高質量要求;后者是利用實時在線數據和各類智能方法,集精準服務、檢測預警、決策支持、全程監督、協同指揮等于一體,主要體現在信息匯聚、風險感知、預警預告、精準研判、資源調度和績效監管等方面,形成處置閉環管理,為政府快速、精細、高質量處置每件事賦能。
就特點而言,二者都是以用戶為中心,具體講前者是高效辦理事,是政府辦事流程的改造和優化;后者是高效處置事,通過“統”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事件處理的閉環,強調“在線、活用、閉環”,推進更深層次的統一,從而優化、提升“管”的成效,利用更深的“統”達成更優的“治”。
“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都是政府為改善其服務效能而提出并落實的,可以說政府領導在數字化改革浪潮中,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二者產生的背景和出發點不同,發展的歷程有別,但其核心理念都是以人民為中心,都是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來改善政府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隨即,有關領導和專家便意識到整合這“兩張網”的重要性,共享“兩張網”的數據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和整體合力,開展兩網融合工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創新和探索》書中,從“兩張網”五個基本屬性的一致性進行了論述:建設的價值理念都是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的行動邏輯都是政府體制機制的自我革命,建設的技術路徑都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運行機理都是以具體“應用場景”解決為路徑依賴。這對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兩網融合是相得益彰協同共進的過程,“一網通辦”建設和運行積累的經驗和數據資源,為“一網統管”的智能感知、研判和處置提供了有效支持,“一網統管”又為“一網通辦”的運行提供了充分的資源支撐和數據保障,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強調的要抓“牛鼻子”工作的指導意見。接下來我們需要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更好發揮“兩張網”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共同推進城市的智能服務、智能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全面落實高效辦理和處置每件事,促進兩網融合后的高質量發展。
兩網融合在兩網建設的過程中同步進行,并在融合的過程中考慮融合后的運行,這需要企業和公眾的積極配合和主動參與,以便使政府的監管服務深入到位。在進行兩網融合的過程中,還需要開展與各行各業網絡平臺的融合,實現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協調發展。為便于大家理解,我敬陳管見,總結了兩個詞“一網統控”與“一網管控”,鑒于篇幅較長,將于下期為大家呈現“一網統控”與“一網管控”的詳細內容,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