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初期,全球各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架構幾乎均采用美國的CloudFoundry和Docker等開源技術,美德兩國具有較強的將“核心經驗知識”固化封裝為模塊化微服務組件和工具開發的能力。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具有全球最旺盛的市場需求和最完備的互聯網生態,但核心技術相對落后于美國和德國,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模式的研究相對滯后,平臺構建、應用和推廣運營過程中走過彎路,踩過坑,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
為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能發揮引領作用,我國把發展工業互聯網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今年“兩會”后,數字經濟戰略地位進一步強化,再度蟬聯熱點,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迎來一波新熱潮,而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平臺,近日中科院《互聯網周刊》聯合有關權威組織評出中國工業互聯網500強企業。這代表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的發展經過一個陣痛期后,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探討下一步發展趨勢迫在眉睫。
一、建設模式對比分析
先引鑒專家觀點介紹工業互聯網應用和平臺構建與運維模式的基礎知識:工業互聯網應用模式主要包括平臺化設計、個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是工業互聯網推動生產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經驗總結,也是支撐工業經濟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構建和運營模式主要包括網絡結構構建、數據中心構建、應用平臺構建、安全平臺構建等,為企業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生產管理、更有效的運維服務和更高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中,三類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化水平高的制造業龍頭企業是主力軍,企業具備深厚的工業積淀,在研發設計、生產工藝、過程優化等工業領域專業背景深厚,能夠為工業PaaS服務能力開發提供更多規則化、軟件化的行業知識經驗;ICT(信息通信技術)企業是共性關鍵使能技術的開拓者,能夠解決生產制造技術軟件化、平臺化的關鍵問題,提高平臺專業縱深能力和橫向資源整合能力;互聯網龍頭企業擁有生態優勢,有更多“異軍突起”的可能,從不同層面與角度搭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
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的初期發展較快,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領導對平臺商業模式可行性論證重視不夠,多數工業PaaS在工業know-how和專業技術方面積淀不足,在生產過程降本增效、技術產品標準化、安全保障、用戶信用體系等方面探索不深,受消費互聯網思維慣性和橫向整合超常成功的影響,忽視了生產制造與消費領域之間專業性的巨大差異,容易導致戰略方向、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的誤判,特別是為了趕超發達國家采取了雙跨戰略,也難躲避欲速則不達的魔咒。
就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模式,在“Dr曹曼”公眾號上發文《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模式探討》(點擊可查看詳情),重點介紹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分類包括區域互聯網平臺、行業互聯網平臺和企業互聯網平臺等,建設模式包括自建模式、委托模式和合作模式三種,并探討了平臺建設中的三個重要問題:團隊建設、應用場景和結果實現。三種建設模式是基于平臺建設主體固定的情況下,參與建設的主體不同來分的,各有優缺點:自建模式的成功率高,效果好,速度慢(跨界團隊的培養和磨合時間較長);合作模式的成功率和效果次之,速度較快;委托模式成功率和效果比較差,但速度快。
若按照平臺建設的主體構成不同來分的話,可分成頭部企業自建模式(簡稱自建模式)、國有企業建設模式(簡稱國企模式)、合作共建模式(簡稱共建模式)三大類。自建模式的建設主體只有頭部企業,優勢是決策和行動快,問題是平臺的推廣難,主要是同行有顧慮(技術和商業機密的保護);國企模式的主體強調的是國有企業,如軍工、石油等國家壟斷的行業,國有企業可統一調配資源(包括建平臺和用平臺);共建模式的主體有多家企業,即多家企業合作共同建設行業平臺,每個參與企業都是所屬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各參與企業之間優勢互補。
對比自建模式、國企模式和共建模式,各有其產生背景和優劣勢。自建模式源于國家政策引導,鼓勵支持十五個行業的頭部企業建設雙跨平臺,包括海爾、三一重工、徐工等,平臺建設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平臺在行業內推廣難的問題是共性,都做了相應的調整;國企模式的資源優勢是明顯的,弱勢也是顯然的——人員轉型動力不足,領導會議多、效率低,需要用在跨界業務上的時間沒有保障;共建模式的優勢也是多方面的,平臺上每個細分模塊都由該模塊的頭部企業負責,確保平臺的整體功能強大,行業內細分頭部企業合作大大弱化了行業內其它企業用平臺的安全顧慮,當然也存在其整合工作難度大的劣勢。
總體來說,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走了一段彎路,主要是因為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模式的研究不夠。共建模式更有優勢,原因是自建模式和國企模式逐漸走向共建:自建模式要解決同行用平臺的顧慮,將同行由競爭對手變為共建伙伴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國企模式要整合行業內力量,合作共建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共建模式開始把大家整合在一起難,需要發揮行業協會和政府引導的作用,平臺一旦建成,發展速度快、潛力大。
二、共建模式理念內涵
從平臺建設主體來看,每個主體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各主體之間是共生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每個主體要發揮價值,需參與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當然,系統外做傳統業務的,如銷售應用軟件的企業,影響用戶上平臺進入生態系統。即每銷售一個應用軟件,就多了一個信息孤島,耽誤一個企業上平臺。平臺的商業模式一般是用戶免費上平臺,分享通過降本增效創造的新價值(如平臺主分享用戶在平臺上獲得的新收益,簡稱分增效),比傳統應用軟件運行成本低效益高,等于革了靠賣軟件盈利企業的命。系統內業務完全重疊的,要啟動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機制,進行合并或分工各有側重,如滴滴和快滴的合并,獲勝者往往是來自傳統行業外的獨角獸。否則,進入互聯網行業能堅持走過來的企業,很多都是巨無霸的企業集團,有實力和耐力,更能熬,不聯手快速做大的話,必然會成為前進道路上的先烈。這些,都是在互聯網的上半場(消費互聯網)發生的,是否適合下半場(工業互聯網),還需要在實踐中驗證。
從平臺建設需求來看,沒有一家企業能通吃整個行業,也沒有一家企業能掌握整個行業各個環節的技術訣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三種:第一種方法是把行業內所有企業都統起來或收購了,當然,這只有國家能做到;第二種方法是把行業內所有“獨門絕技”都買過來,并能持續迭代或持續地買,等于孤軍奮戰,且需要絕對豐厚的資本“家底”作支撐,這條路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搞不好會走向全軍覆沒;第三種方法是與行業內各個細分領域的優秀企業合作建設(簡稱共建),既能解決各個時期的技術訣竅,也可避免難實現的持續投資,當然優秀企業的整合過程也不容易。假使采取共建的辦法,若一開始就讓所有主體都參與到行業平臺的建設中,既不實現,也沒有必要??梢赃x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參與,循序漸進,繼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眾人拾柴火焰高,到一定程度后,可進一步細分行業,進入精細化和極致化的發展階段。
從平臺建設屬性來看,平臺是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每個主體都是平臺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有平臺主導者及其共建伙伴、用戶和應用程序開發者三大類,平臺上創造的新價值,按貢獻大小分配。各主體之間既是利益共同體,也是事業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各主體有相對獨立性,需要發揮每個主體的作用,整合行業內外力量越多越好。平臺是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平臺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有主導者,并敞開胸懷擁抱生態體系中的每個成員。每個成員積極加入(嫁接)到平臺上,既避免被淘汰的厄運,又獲得充分展示自我和更大發展機會。隨著共建伙伴和單元的增加,平臺建設投入也越大,運行積累的數據越多,規模效益越好,發揮產業間的協同作用越大,促進產業融合,創造的價值越多。當然,平臺的主導者也是動態的,平臺的運行管理機制能甄選出最適合的主體來做主導者,確保平臺的持續發展。
以上從不同角度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實踐告訴我們,平臺建設的模式有多種,國家支持重點行業頭部企業進行雙跨平臺建設是一種大膽的探索,但實踐過程中確實有違背常規判斷的問題存在,國家體制、行業特點、企業性質和用戶需求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模式的選擇。在選擇之前,對這些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和論證是必要的,同時還要深入思考建平臺是給誰用的,用戶需要什么樣的平臺,組織哪些人才能把這個平臺建設好等現實問題。其中的基本邏輯是:既然平臺是給大家用的,就要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見、訴求和感受,行業的know-how掌握在大家手里,要充分發揮大家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才能給大家提供滿意和更好的服務。這也是共建模式的核心理念和邏輯思路,由此可知共建模式將是一種很好的互補,或許是平臺建設的主流。
三、“三共”趨勢探討
“三共”指共建、共營和共生,具體講是行業平臺的建設、運營、維護和迭代發展,是有行業內企業代表共同完成的,可滿足行業生態系統各主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共建”比較容易理解,將行業這個大系統切分成不同的子系統,由行業平臺主導者負責行業平臺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實施,選擇各子系統的頭部企業作為子平臺的主導者負責子平臺的建設,按貢分享在平臺上創造的新價值。行業平臺的建設難度大、周期長,尤其是平臺底座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和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站)和PaaS層模型池的建設。子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子平臺的主導者也可對子系統做進一步切分,發揮各細分部分或模塊的專業化優勢,強化各子系統中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和力量,共同完成平臺的建設,確保平臺功能的先進性,滿足行業內各主體的需要。例如,有機廢棄物厭氧處理子系統,可按不同的有機廢棄物切分,如畜禽糞便、秸稈、餐廚垃圾等;也可按工藝流程切分,如預處理、提油、除臭、厭氧、脫硫、水處理、制肥等。
“共營”比共建要復雜一些,理解起來相對難一點。我們知道建平臺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用,怎么才能用好,需要專業化的組織來經營,包括運營、維護和持續迭代。子平臺的建設周期較短(一般1-3年),平臺的建設是一次性的;使用是長期的,過程中需要持續迭代,包括技術的更新、功能的強化、應用范圍的拓寬等,需要投入的精力、專業度要求和管理難度等,都遠大于建設。平臺建設者可以是平臺建后使用的經營者,擅長建平臺的不一定擅長經營平臺,特別是工業互聯網需要專業化的平臺公司來建設經營(自建行業平臺,并為行業提供使用平臺專業化經營服務),尤其涉及業務范圍和內容較多時,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經營,如環衛業務涉及垃圾分類收運、焚燒、填埋,公廁、建筑、園林綠化垃圾和危廢等模塊,還涉及不同的主管部門(如城管局、環保廳、發改委、大數據局等),由城管局(環衛局)等行業主管部門進行政策引導,委托專業化的環衛平臺公司進行“一網統管”。又如很多集團企業的業務范圍覆蓋固廢和水處理兩大子行業,要進行集團統管,集團自己建設經營平臺業務,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經濟上不可取。組織專業化跨界團隊建設經營,集團自用,不能為同行提供服務(同行之間數據保密),投入產出不可行,除非能賣一個好價格轉讓出去。
“共生”比較難理解,首先說明為什么不是“共贏”,因生態系統內共贏等于都贏,顯然是不合理的,除非生態系統是開放的從外面贏。產業之間是融合的,有贏必有輸,從外面贏的話,等于從另一個生態系統中贏。各行各業共處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中,從大生態系統的角度講,追求的也是共贏,這樣大生態系統中,有的行業輸有的行業贏,就不是共贏,即自相矛盾了?!肮步ā笔菫椤肮矤I”服務的,“共營”的過程共創共享新價值獲得新生(“共生”)和持續發展,“共生”是“共營”的目標結果。共建伙伴關系的第一步是按照事業和命運共同體的要求來構建利益共同體,只為了利益的話,很難做到長時間付出沒有回報,經營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利益糾紛影響合作,也很難做到堅持。命運共同體是合伙共生關系,共生是新陳代謝的過程,不是靜止的,是動態的,是持續發展的。表現在每個主體的生態位是變化的,包括主體角色的轉換和系統的進出,如主導者的主體角色定位是動態的,發展過程中讓能者上,表現在主體生態位的大小和獲得利益的比例上。生態系統中各主體之間的關系,類似合伙公司都是股東,只是股份占比大小不同,都以用戶認可為標準,不但容易達成共識,而且有利于平臺建設和后期的成功經營。
分析到這里,仍然不夠系統,也沒有系統的理論指導,要給出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趨勢,的確不夠科學慎重。若拋磚引玉的話,這里給出自己的初步想法,工業互聯網平臺向著大統和專業化分工的方向發展,表現形式為“一網統管”或“一網統控”等(點擊可查看詳情),產業融合通過統一的網絡平臺來實現,“云-邊-端”大融合是大勢所趨,云平臺成為真正的大平臺,建設模式以共建為主,需要多態模型、具身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支撐,在云平臺中建大模型成為工作重心。
要給本文一個結束語了,借此機會做個說明:以上觀點來自于個人在青島天人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的親身實踐。其間,利用共建模式完成了環境產業互聯網平臺——Eiiplat(簡稱E平臺)的建設,并被工信部認定為環境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示范,承擔了環境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站和環衛大數據中心的建設任務,近日榮登中國2023工業互聯網500強(總排名106名,全國環境行業第1名)。
同時,借此機會向所有為此提供幫助和付出智慧的各級領導專家朋友和公司的小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謝!為了給大家更多的有關知識和信息,以下引用專家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一些觀點,期望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示,在新的一輪發展中,能少走彎路快速前行,實現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發揮引領作用的戰略目標。
有關專家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基于數據的能力合作為紐帶,打造開放共享的價值網絡。一、數據是平臺的核心要素,基于數據能力合作是平臺業務發展和模式創新的動力源泉;二、打造開放共享的價值網絡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基礎,目前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獨立提供工業互聯網平臺“云基礎設施+終端連接+數據分析+應用服務”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構建合作伙伴關系和生態系統是平臺發展的主要途徑;三、從以平臺功能和產品為中心,逐步向以共創價值為中心轉變,工業PaaS開發建設應在專業性基礎上向提供通用能力方向發展。
若以上個人觀點有價值的話,都是大家努力的結果;若有錯誤的話,完全是我個人能力有限還沒有理解到位或理解有誤,我會繼續學習和實踐,有了新的認知和成果后再與大家分享。
本文屬曹博士原創內容,轉發請注明出處。